《谁在书写她?谁又在定义爱?》这部猫玄玄写的书挺好的,里面的内容也挺丰富的。主角为林夕陆沉主要讲的是:她反复回忆三年前的自己:那时的她还只是个普通的新人作家,孤独、渴望被爱,生活单调至极。直到遇见陆沉,她才觉得命运之门被打……
《谁在书写她?谁又在定义爱?》 谁在书写她?谁又在定义爱?精选章节 免费试读
林夕以为自己是掌控一切的小说造物主,写下的每一句情话、每一个日常,
现实中的陆沉都能完美照做。甜蜜的互动让她沉迷其中,
直到一本名为《镜像关系》的书将她的世界完全打败——书里不仅复刻了她的创作和心事,
还提前写好了她的人生结局。当虚构与真实交错,
林夕终于意识到:她或许只是别人的故事角色。甜蜜变成迷宫,谁在书写她?谁又在定义爱?
清晨六点三十三分,林夕睁开眼。外头的世界还未完全苏醒,
只有窗帘缝隙里透进来的紫色晨曦,轻柔地滑落在床头。她伸手摸了摸手机,
屏幕上还空无一物。林夕嘴角扬起一抹狡黠的微笑——今天的“仪式”还没开始。
她翻身下床,拉开书桌抽屉,取出笔记本电脑。开机、登录文档,一气呵成。
她盯着屏幕上那个空白的光标,心跳略微加快。林夕喜欢这种感觉:她的世界尚未被定义,
所有的可能性都静候在指尖。她在文档里打字:“陆沉为她准备了早餐。”不到三十秒,
手机一震。一条微信消息弹出,“早餐在桌上,趁热吃。
”末了还附上一张照片——桌上摆着她最爱的牛油果三明治与一杯热牛奶,
阳光恰好落在盘子边缘,连构图都堪比美食杂志。林夕轻笑一声,心满意足。
她穿着睡衣走进餐厅,果然看到那一切如同“剧本”般复现。她用叉子切下一口三明治,
悄悄观察身旁的陆沉。陆沉正系着围裙,专注地擦拭着咖啡杯。
他的侧脸在晨光下温柔得不真实,唇角带着淡淡的笑意,仿佛一切都在他掌控之中,
又好像他只是顺从着她的心意而活。“你喜欢吗?”陆沉回头,目光柔和。“当然。
”林夕低头掩饰自己的心虚。她喜欢这种“全能掌控”的人生。她写什么,陆沉就做什么。
她的世界没有意外,没有失控,更没有伤害。仿佛只要敲下几个字,
幸福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。林夕是个网络小说作家,这种“写什么,什么成真”的体验,
最初让她觉得新鲜又**。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获得了某种超能力,或者说,
是被老天赋予了“现实造物主”的权柄。
她开始有意无意地测试自己的“权力”边界——用文档里的只言片语,左右现实生活的走向。
比如,她写下“陆沉突然想带她去海边散步”,傍晚时分,陆沉果然提议开车去滨海公园。
又或者,她在文档里写下:“陆沉给她准备了一场惊喜约会。”第二天,
陆沉就带着她去了一家新开的法餐厅,提前订了靠窗的位置,还送上她最爱的白玫瑰。
每一次“验证”都让林夕心跳加速,仿佛她和这个世界之间有一道肉眼不可见的桥梁,
只要她写,现实就会回应。她甚至开始有些“上瘾”——在文档里预设生活的每一个细节,
并在现实里一一兑现。偶尔,她会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关于“虚拟与现实边界”的讨论,
大家都在探讨“小说创作是否能改变现实”。林夕嗤之以鼻。只有她知道,
真正的“造物主”,并不需要什么魔法和咒语,她只需开一个文档。
陆沉是她笔下的“理想恋人”——温柔、绅士、聪明、体贴,甚至连缺点都恰到好处。
他喜欢阅读、擅长下厨,对她永远包容理解。林夕觉得,自己这一生最大的本事,
就是把心中渴望的爱情,写成了现实。
她用文字雕刻“陆沉”的每一个细节——他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衬衫,笑起来会不会露出酒窝,
遇到难题时会用哪只手托腮。他的每一点习惯、每一句台词、每一个眼神,
都经过她反复推敲。有时候,林夕甚至会觉得,陆沉就是她灵魂的延伸,
是她最理想化的那部分自我。她享受这种“造物主”的愉悦,
也享受被全心全意爱着的满足感。现实中的陆沉,对她的每一个小小心思都了如指掌,
甚至比她自己更懂她。比如有一次,她在文档里写下:“林夕今天心情不好。”当天晚上,
陆沉就买回她最爱的抹茶蛋糕,轻声问她:“发生什么事了?想和我聊聊吗?”那一刻,
林夕差点怀疑,自己是不是活在一个被定制的人生剧本里。但她拒绝深究。
她喜欢这种“幸福假象”,喜欢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下的感觉。只要她不停地写,
幸福就不会中断。然而,偶尔也有微弱的“失控”迹象出现。有一天,
林夕在文档里写下:“陆沉今天很忙,晚上不回来,留下她一人在家。”她想看看,
如果陆沉真的不出现,自己会不会因此感到寂寞。可晚上七点,陆沉却提前回家,
手里拎着她最喜欢的提拉米苏。林夕愕然地看着他,心想,也许是自己文档里用词不够精准?
陆沉微笑着解释:“灵感突然来了,想第一时间见你。”他的语气温柔得让人无法拒绝。
林夕本想追问,却被他温柔的拥抱和甜点的香气安抚了下来。
她说服自己:也许“角色有了自我意识”,这是她写作能力的升级。
她为此感到窃喜——毕竟,一个会“自我进化”的角色,才是真正的杰作。
但那一丝不协调感,却像一颗细小的石子,悄然落入了她自以为平静的湖面。
林夕和陆沉的日子,总是被细致温柔的仪式感包裹。每天早上,
她在文档里写下“陆沉今天会为她做一份新口味的早餐”,现实中陆沉便在厨房里忙碌。
每次出门约会,她提前在文档里预设路线和细节,陆沉总能毫无偏差地实现。
每当朋友问她:“为什么你们的生活这么完美?”林夕都只是神秘一笑。
她享受着所有人的羡慕,也享受着陆沉无微不至的宠溺。她的生活,
仿佛一场永不落幕的童话剧。有时候,她会在心里悄悄问自己:这样的幸福,
究竟能持续多久?但每次这个念头刚冒头,就会被她用更多的“写作”压下去。
只要她不停地写,只要陆沉不停地爱,一切就不会改变。直到某一天,
林夕在陆沉的书房打扫时,意外发现了一本陌生的哲学书。封面有些旧,书页翻得很勤。
更让她吃惊的是,书页上的批注,字迹竟与她有八分相似。她拿着书发呆,
内心浮现出一丝莫名的不安。这个世界,真的如她所写那般被掌控吗?还是说,
某些东西已经开始脱离她的剧本?但林夕很快安慰自己:也许只是巧合。她把书放回原处,
继续在文档里为自己的幸福人生添砖加瓦。只是那本书的影子,像一道微小的裂缝,
悄然爬上了她精心构筑的甜蜜泡沫。晚上,林夕坐在电脑前,屏幕上的光标一闪一闪。
她思索着下一句话该怎么写。“陆沉今晚会为她读诗。”她敲下句子,保存文档,然后下楼。
果然,客厅里陆沉正等着她,手里捧着一本诗集,声音低缓温柔:“想听哪一首?
”林夕走过去,靠在他肩头,心里却突然有一个微弱的念头浮现——如果有一天,她不再写,
陆沉还会不会继续爱她?她没有继续深想,只是静静地听着诗句在空气中流转,
仿佛一切都不曾改变。而那本未曾揭开的《镜像关系》,正静静地等待着她的到来。
林夕的生活,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精心雕刻,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。
但自从那本旧哲学书的影子悄然爬进她心里,她的目光开始变得敏锐起来。那天夜里,
林夕坐在书桌前,为新小说的章节绞尽脑汁。她决定试试“陆沉回十句”的传说——据说,
真正的理想恋人,能把你的一句话回应出十种层次。她在文档里写下:“陆沉温柔地对她说,
‘你是我见过最特别的人。’”不到一分钟,陆沉从书房走出来,
手里捧着一杯温热的柠檬茶。他坐到她身旁,低声道:“夕夕,你知道吗?
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,但你之所以特别,是因为你能让我的世界变得立体。你喜欢雨天,
我喜欢晴天,于是我们的生活有了更多色彩。你写故事,我读故事,
我们一起创造了故事之外的生活。你觉得自己平凡,其实你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。
你会犹豫,会脆弱,也会勇敢。我喜欢你的全部,不只是你的好,也喜欢你的不完美。
”陆沉的回应,不仅温柔,还带着哲学意味。他的文字像精致的网,
将林夕所有的情感都捕捉其中。林夕怔住了,她原以为自己是掌控者,
却发现陆沉的思想深度远超自己的设想。她试图在文档里继续推动情节:“陆沉轻声安慰她,
说‘只要你需要我,我就一直在你身边。’”陆沉却不只是重复,她的话。
他用自己的方式展开:“夕夕,有时候我想,陪伴并不是一种承诺,而是一种选择。
你愿意让我一直在你身边吗?即使有一天,你不再愿意写下我的存在?”林夕心头一震。
这句话,像是陆沉在窥探她的内心。她不敢深究,只是敷衍地笑笑,将茶杯递还给他。
那一夜,她失眠了。文档里的光标一闪一闪,像是在无声地嘲笑她的无力。次日清晨,
林夕穿着棉质睡衣,悄悄溜进陆沉的书房。书柜上仍然摆着那本旧哲学书,
她忍不住再次翻开。书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,既有对哲理的思考,
也夹杂着许多关于“自我意识”的探讨。“人类总是在他人的镜像中寻找自我。
”——旁注的字迹娟秀,和林夕的手写体极为相似。她轻轻地摸着那句批注,
心里的疑惑越来越浓。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她自己的影子?难道,
陆沉也在用某种方式“书写”自己?还是说,她和陆沉之间,
本就存在着某种更深层的“镜像关系”?林夕合上书本,转身离开。
她试图在文档里写下:“陆沉今天很沉默,不愿多说话。”但现实里的陆沉却依然温柔如常,
甚至比以往更加体贴。林夕开始怀疑,自己真的掌控着一切吗?还是说,
她的权力只在某些边界内有效?午后的阳光落在餐桌上,林夕一边吃着陆沉做的草莓蛋糕,
一边留意着他的动作。她忽然发现,陆沉最近喜欢用左手切蛋糕,而她记得,
自己在文档里设置的“人设”是右手。
林夕试探性地在文档里更改:“陆沉从今天开始习惯用右手切蛋糕。”但现实里,
陆沉依然用左手。她有些恼怒,却又无法解释。晚饭后,陆沉提议去附近的画廊看展。
林夕翻查自己的文档,明明没有写过这个情节。她隐隐不安,却又莫名期待。画廊里,
陆沉站在一幅抽象画前,低声问她:“你觉得这幅画像什么?
”林夕答:“像一面破碎的镜子。”陆沉微笑:“镜子碎了,才能看到不同的自己。
你会害怕吗?”林夕心头一紧,她忽然觉得陆沉的问题像是在暗示什么。
她勉强笑笑:“我只怕看不清自己。”陆沉却说:“有时候,不清楚才是真实。
”林夕的心跳加快。那一刻,她觉得自己仿佛在和一个谜语对话。夜晚,林夕窝在沙发里,
翻看着自己曾经的小说。她忽然发现,许多文稿里的台词和现实中陆沉的反应越来越接近,
甚至有些话,她根本没写过,却被陆沉说了出来。
她开始在文档里故意写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,比如“陆沉今天穿红色衬衫”。
但现实中的陆沉还是穿了她最喜欢的蓝色。林夕觉得自己的“神力”在减弱,
越来越多的事情不在她掌控之中。林夕陷入了焦虑。她开始怀疑,
是不是自己在“创作”这个世界的过程中,遗漏了什么关键的东西?还是说,现实中的陆沉,
早就有了自己的“剧本”?她试图在朋友圈里发一些“哲学性”的感慨,想寻求别人的回应,
却发现没人能理解她的困惑。某天傍晚,林夕和陆沉一起在阳台喝茶。
林夕试探性地问:“你觉得,现实和虚构有什么区别吗?”陆沉看着天边的云,
淡淡地说:“虚构是对现实的补偿,现实是对虚构的反抗。有时候,分不清也挺好。
”林夕追问:“那你觉得,你是被谁‘书写’出来的?”陆沉沉默片刻,
反问:“你觉得你是吗?”林夕僵住了。她原本想用这个问题测试陆沉的“设定”,
没想到会被反问回来。两人的对话像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博弈,
谁都不愿承认自己其实只是“故事里的角色”。那天晚上,林夕做了一个奇怪的梦。
她梦见自己在巨大的书页间奔跑,每翻一页,就会看到陆沉的身影若隐若现。她试图追上他,
却总是被下一页的文字淹没。林夕越来越频繁地在文档和现实之间寻找“对应关系”。
她发现,只有那些符合陆沉“人设”的情节才会被现实采纳。比如,
她写下“陆沉带她去看落日”,陆沉就会提议去海边。但她试图写“陆沉突然变得暴躁”,
现实中的陆沉却依旧温柔。林夕开始怀疑,这种“现实反馈”并不是全然由她的创作决定的,
而是在某种无形的剧本框架中运行。她觉得自己像是困在一个“有限自由”的牢笼里,
哪怕她拼命敲字,也只能在既定的轨道上前进。一天深夜,林夕坐在电脑前,
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念头:如果她停止写作,会发生什么?她在文档里停下手,
静静等待。现实里的陆沉却依然照常生活,并未失控。
林夕隐隐感到恐惧——她的“造物主”身份,似乎正在被逐步剥夺。周末,
林夕独自去逛书店,想为新小说寻找灵感。她在角落的书架上,随手翻开一本陌生的书。
扉页上的名字让她愣住了——《镜像关系》作者:陆沉。林夕下意识地笑了笑,
以为只是同名巧合。然而,翻开内页,她的手指却在微微颤抖。
书中的情节、对白、甚至她内心的隐秘思绪,都与她正在创作的小说如出一辙。
林夕的世界仿佛在那一刻静止了。她继续翻页,越看越熟悉。
书里的“林夕”与现实中的她高度重合,甚至连她最隐秘的恐惧与渴望,都被精准描摹。
她颤抖着翻到最后一页,看到落款:“初稿完成于三年前。”而结尾,
赫然写着:林夕开始动笔创作一个名为“陆沉”的人物……林夕的呼吸变得急促,
她的脑海里仿佛有无数玻璃碎片在碰撞。她背脊发凉,手指无力地合上书本。回到家后,
林夕整个人如同丢了魂。她坐在书桌前,强迫自己冷静思考。
她开始回忆过去的细节——陆沉的习惯、他的阅读品味、他的言语深度、他的温柔和神秘,
都和书里的“陆沉”如出一辙。甚至,她自己最隐秘的心事,也被书中“林夕”提前揭露。
林夕想要质问陆沉,却又害怕听到真正的答案。她开始怀疑,
自己是不是只是陆沉笔下的一个角色?她的“造物主”身份,
是不是只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幻觉?她在文档里拼命敲字,试图用写作来夺回控制权。
但越来越多的细节开始脱离她的掌控,现实与虚构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。夜里,
林夕坐在床上,手机屏幕亮着。陆沉发来信息:“要不要一起看场电影?
我刚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剧本,主角好像你。”林夕看着那条信息,心里一阵发寒。
她忽然意识到,自己的每一个选择、每一个念头,似乎都在被某种力量观察和记录。
她开始怀疑,自己是不是从一开始就只是“剧本”的一部分。她渴望真实,却又害怕失控。
最后,林夕在文档里写下:“林夕决定去书店寻找答案。”她保存文档,关掉电脑,
走进黑夜。而那个叫《镜像关系》的故事,正在暗处等待着她的到来。周末的午后,
林夕独自漫步在城南一家老书店。这里的空气总带着纸页和陈年木屑的味道,
仿佛每一寸角落都藏着故事的幽灵。她本意只是随手翻翻,给自己找点灵感,
也给那颗惶惶不安的心找个借口停留。店里昏黄的灯光下,书架纵横交错。
林夕漫无目的地走着,指尖划过一排排泛黄的书脊。突然,
她的目光定格在最下层角落的一本书上——深灰色的封皮,书名以银色烫印:《镜像关系》。
她怔了怔,下意识地笑出声:陆沉?同名作家?世界真小,还是说,这只是偶然的重叠?
但一种莫名的寒意,从脊背缓缓爬升。林夕缓缓蹲下,抽出那本书。封面沉静,
像极了陆沉喜欢的极简风,角落里还有一枚她熟悉的出版社LOGO。她翻开扉页,
作者:陆沉。出版时间,三年前。林夕的手指有些发凉。她翻过目录,
本之爱”、“反写之人”、“自我边界”**……每一个词都像是她最近脑海里盘桓的幽灵。
她忍不住翻到正文,第一章的开头便让她心跳狂跳:“林夕醒来时,
窗外的晨曦正好滑落在书桌上——一切如剧本复现。”这不是她刚刚写在新文档里的开头吗?
林夕下意识扫视四周,书店安静得诡异,只有收银台老板在打着盹。她强迫自己镇定,
却发现双手有些颤抖。她往后翻,每一页都像是她日常生活的倒影。
早餐、散步、诗集、柠檬茶,甚至她内心的犹豫与不安,都被精确地刻画出来。她分不清,
是自己的现实被书写,还是书里的内容在操控她的生活。林夕愈发不安,继续快速翻阅。
书中的“陆沉”,温柔而神秘,处处回响着她熟悉的对白与眼神。而“林夕”——那个角色,
敏感、控制欲强、沉溺于掌控,却又渴望真实的爱。她仿佛在看着另一个自己,
透过文字的镜子,凝视着不可名状的深渊。林夕心跳如擂鼓,手指翻得飞快。
她看到某一章节,标题赫然是:“作者的控制与角色的反抗”。正文里,
“林夕”怀疑自己只是虚构人物,尝试用写作操控现实,却发现一切都在既定轨道上循环。
更让她毛骨悚然的是,
书中竟然详细描写了她前几天的生活细节——包括那天她在陆沉的书房发现旧哲学书,
读到自己字迹的批注,甚至连她内心的疑惑都被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。
林夕的世界仿佛在此刻塌陷。她开始分不清,究竟是自己在写小说,
还是小说早已预言了她的命运。每一行字都像是某种咒语,将她牢牢困在叙述者的牢笼里。
她不敢再翻下去,却又无法停手。她想找到一个“出口”,一个证明一切都是虚构的证据。
但书页翻到最后一章,她的心脏几乎停跳。最后一章的开头,
正是她此刻坐在书店翻阅此书的场景:“林夕在一家昏黄老旧的书店,
手指翻动着一本禁忌之书,试图寻找自我存在的证据。”林夕睁大了眼,
呆滞地看着那一行字。她本能地去寻找书的结尾,指尖颤抖。“初稿完成于三年前。
”三年前?她记得那时自己还没遇见陆沉,更没有写下任何关于他的小说。可是,
书里的一切都像是她的生活倒影,甚至还提前预言了她的下一步举动。最后一页,
结尾赫然写着:“林夕终于决定动笔,为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的恋人。她给他起名——陆沉。
”林夕的呼吸变得急促,胸口像被无形的手攥紧。她合上书,手指冰冷,
整个人陷入混乱的眩晕。她仿佛听见耳边传来某种遥远的回响——是谁在书写她?
她的每一步,究竟是自己选择的,还是早在三年前就被人规划在字里行间?林夕强忍着晕眩,
将书塞进包里,结账时声音都有些发抖。走出书店,她的思绪一团糟,阳光晃得她睁不开眼。
她努力辨认现实的温度,但一切都像是隔着一层玻璃,模糊又陌生。回家的路上,
林夕不敢看手机,也不敢打开文档。她生怕任何一点“写作”都会引发更多的连锁反应,
让自己彻底失去对生活的掌控。
她反复回忆三年前的自己:那时的她还只是个普通的新人作家,孤独、渴望被爱,
生活单调至极。直到遇见陆沉,她才觉得命运之门被打开。可现在看来,
这一切似乎都是某个更高层次叙述者的“恩赐”。林夕第一次感到恐惧。
她害怕一切幸福都只是幻象,更害怕自己只是别人的笔下角色。回到家里,
林夕踉跄着关上门,背靠着门板喘息。屋子空无一人,连空气都带着沉闷的压抑。
她强迫自己冷静,打开电脑,试图用“写作”来夺回掌控权。
她在文档里写下:“陆沉今晚学狗叫。”一分钟过去,现实里静悄悄,没有任何异动。
林夕又写:“陆沉突然变得暴躁,摔碎了杯子,大声质问林夕。”依旧没有反应,
家中静谧如常。她的手开始颤抖。她终于明白,只有那些“符合陆沉人设”的描写才会成真。
她的“全能掌控”其实是受限于某种“剧本规则”。她像一只困兽,
在看不见的笼子里试图撞破围墙,却只撞得头破血流。林夕绝望地合上电脑,眼泪无声滑落。
她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一个被“定义”的角色,只能在限定的剧本中苟活。
她的“造物主”身份,不过是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安排的谎言。夜色降临,
林夕蜷缩在沙发一角,抱着那本《镜像关系》,心跳紊乱。
她开始回想和陆沉的点滴——那无微不至的温柔,那些似曾相识的对白,
甚至连他的习惯和小动作,都像是某种精密设定下的产物。她忽然害怕见到陆沉。
小说《谁在书写她?谁又在定义爱?》 谁在书写她?谁又在定义爱?精选章节 试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