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武冇就极具东方思想的优美文字写《血脉无声》这本书,让人心潮澎湃的传奇,绝不比其他短篇言情类型小说的逊色,主角是邓斌杨鹏杨述,小说精选:按征兵流程,新兵入营后一个月内,需由原籍村委会出具《家庭政治表现补充说明》,盖章后寄回部队,作为档案归档依据。材料……
《血脉无声》 血脉无声第2章 免费试读
火车在夜色中轰隆前行,窗外的灯火越来越稀疏,最后只剩下漆黑一片。邓斌靠在硬座上,怀里抱着母亲塞的包袱,布鞋的针脚隔着棉布硌着胸口,像无声的叮嘱。
他没拆那封信。
不是不想,是不敢。
怕一打开,眼泪就收不住;怕一哭,就后悔了。
“不来电咯”——李红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,轻飘飘的,却像铁锤砸在他心口。他攥紧拳头,指甲掐进掌心,用痛感压住翻涌的情绪。
他告诉自己:这不是逃,是选。选一条没人看不起他的路,选一个能让他挺直腰板的地方。
可当他真正站在新兵连营区门口时,才明白——这条路,比想象中更陡、更冷、更孤独。平县武装部统一组织的新兵,在凌晨四点就被大卡车拉到郊外某部训练基地。天还没亮,寒气刺骨,带队干部一声吼:“全体下车!列队**!”邓斌跳下车,脚刚沾地,就被冻得一哆嗦。地上结着薄霜,呵气成雾。几十个年轻人穿着单薄的便装,瑟瑟发抖地排成歪歪扭扭的队伍。
一个满脸胡茬、眼神如刀的老兵站在队前,声音像砂纸磨铁:
“我叫张铁柱,你们未来三个月的班长。从现在起,忘记你们是谁的儿子、谁的孙子、谁的情人——在这里,你们只有一个身份:新兵蛋子!”
没人敢吭声。
“听好了!”张铁柱猛地拍响铁皮喇叭,“第一课:服从!第二课:吃苦!第三课:活着!——做不到的,趁早滚蛋!”
队伍里有人小声嘀咕:“这也太凶了吧……”
张铁柱耳朵尖,一步跨到那人面前,脸几乎贴上对方鼻尖:“你刚才说什么?大声点!”
那青年吓得腿软,连连摇头:“没、没说什么……”
“没说什么?”张铁柱冷笑,“那就跑五圈操场,清醒清醒!”
操场一圈四百米,五圈就是两公里。天还黑着,青年哭丧着脸开始跑,其他人噤若寒蝉。
邓斌站在队尾,默默记下了第一条军规:别说话,别顶嘴,别当出头鸟。
可命运偏偏不让他低调。
新兵体检报告被分发到各班那天,张铁柱念到邓斌的名字时顿了一下,抬头看了他一眼:“AB-RH阴性?啥玩意儿?”
卫生员小跑过来,压低声音:“班长,这血型全国十万个人里挑不出一个,部队有文件,要重点登记。”
张铁柱皱眉:“意思是……不能受伤?不能流血?”
“倒也不是,”卫生员苦笑,“是万一受伤,输血难找匹配的,得提前备案,战时优先保护。”
全班新兵的目光唰地聚焦在邓斌身上。
有人羡慕:“哇,特殊待遇啊!”
有人嫉妒:“凭啥他这么金贵?”
还有人阴阳怪气:“是不是走后门进来的?”
邓斌低头站着,拳头在裤缝边攥得发白。他想起武装部刘军光画的那个红圈,想起杨鹏在听到他血型时看他的眼神——原来从那时起,他就已经是个“异类”。
晚饭是白菜炖粉条配米饭,邓斌吃得很快,想早点回宿舍躲清净。可刚放下碗,就被张铁柱叫住:“邓斌,留下洗锅。”
他没问为什么,默默卷起袖子。
炊事班的老兵斜眼看他:“哟,稀有血型还干粗活?不怕磕着碰着?”
邓斌没吭声,用力刷锅,水溅了一身。
“听说你高中没毕业?”老兵继续刺他,“不过文化成绩听说不错,没抄吧?”
刷锅的手顿了一下,但没停。
“听说你姐夫是村支书,结果你还来当兵?混不下去了吧?”
这一次,邓斌抬起头,直视对方:“我没靠他。是他不想让我来。”
老兵一愣,讪讪闭嘴。
深夜,熄灯号吹响。宿舍是通铺,十六个人挤一间。鼾声、磨牙声、说梦话声此起彼伏。邓斌躺在最角落,睁着眼看屋顶裂缝。
他摸出母亲的信,借着月光轻轻摩挲信封,终究没拆。
耳边传来陌生的呼吸声、翻身声、偶尔几句梦呓。没有一个熟悉的声音。他想起几天前,在火车站送别的人群里,只有郑余一个人追着火车跑,把一卷皱巴巴的二十块钱从车窗塞进来,喊着:“斌哥!活着回来!我在深圳等你!”
那是他在世上,最后一个笑着送他走的人。
可现在,连那个声音也不在了。
他忽然觉得冷——不是天气的冷,是心口的冷。
在这里,他谁也不是。
没有朋友,没有亲人,没有退路。
有的,只有一双母亲手缝的布鞋,一封不敢拆的信,和一个被全世界否定后、硬撑起来的自己。
第二天清晨五点,紧急**哨划破寂静。所有人光脚冲出宿舍,在寒风中列队。张铁柱拎着秒表,脸色铁青:“三分钟内没穿好衣服站好的,加练俯卧撑五十个!”
邓斌手忙脚乱套裤子时,听见身后有人嗤笑:“稀有血型,动作还挺慢。”
是何国——那个同村靠捐拖拉机换名额的村干部儿子。
邓斌没回头,咬牙系紧鞋带,第一个冲到队列前端。
张铁柱扫了一眼名单,突然点名:“邓斌,出列!”
他上前一步。
“三千米测试,你先跑,给大家打个样。”
全场哗然。新兵第一天就测长跑,还是空腹?
邓斌没犹豫,脱掉外套,站到起跑线。
枪声一响,他像离弦的箭冲出去。
第一圈,呼吸平稳;第二圈,脚步沉重;第三圈,肺像火烧;第四圈,眼前发黑;第五圈……他不知道自己怎么跑完的。
冲过终点时,他直接跪倒在地,呕吐不止。
计时器显示:11分48秒——打破该新兵连历史纪录。
卫生员冲过来扶他:“你疯了?空腹跑这么猛!”
张铁柱却咧嘴笑了:“好小子,有点东西。”
当晚,连部通知:邓斌列入“重点培养对象”,下周参加文化摸底考试,成绩优异者可推荐报考军校预科班。
消息传开,有人恭喜,有人酸讽。
何国在厕所门口堵住他:“运气好而已。真以为自己是块料?”
邓斌擦着脸上的汗,平静地说:“是不是料,时间会证明。”
何国冷笑:“你姐夫说了,你在新兵班待不久。地方上有的是办法让你滚回去。”
邓斌盯着他,一字一句:“那你告诉他——我既然来了,就没打算回去。”
夜里,他终于拆开了母亲的信。
信纸泛黄,字迹歪斜,显然是母亲戴着老花镜一笔一划写的:
“儿啊:
娘知道你心里苦。李红那丫头不懂珍惜,是她没福气。
当兵好,当兵光荣。娘不盼你当多大官,只盼你平平安安,别让人欺负。
衣服里给你缝了二十块钱,藏在棉袄夹层。饿了买点吃的,别省着。
鞋是娘熬了三个晚上纳的,走路不磨脚。你小时候最爱穿娘做的鞋。
也别怨你姐夫。他是郑家的人,胳膊肘总往那边拐。娘不怪他,只怪自己命不好,连累了你。
好好干。娘等你戴大红花回来。
——娘,1988年4月16日”
信纸被泪水浸湿,墨迹晕开。
邓斌把信折好,贴身收进内衣口袋。
窗外,月光如水。
邓斌从刚刚何国话里意思,加上平时村里人的只言片语,他知道他那所谓的姐夫,千方百计的压着他们邓家人,怕他们邓家人有出息翻身了。
他对着信轻声说:“娘,我不逃了。我要赢。”
与此同时,连部办公室。
杨鹏翻看着新兵档案,指尖停在“邓斌”一页。
张铁柱站在一旁汇报:“体能拔尖,性格沉稳,就是太倔。别人挑衅也不还嘴,闷头干活。”
杨鹏点头:“血型确认无误?”
“咱们卫生所复核三次,没错。”
杨鹏沉默片刻,从抽屉深处取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——那是他十八岁那年,父亲杨述光亲手交给他的“家族信物”。
照片上,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抱着怀里的男童,两人笑得无忧无虑,背后是川北山区简陋的土墙院落,远远的有一座石桥。
照片背面,用褪色的钢笔字写着:“述敏与述光,1934年于营县老家。”
父亲曾无数次摩挲这张照片,声音低沉:“这是我姐姐……她弄丢了我,她自己现在又在哪儿呢?”
如今,他看着眼前这份档案——“母:杨述敏”、“血型:未知”、“籍贯:四川平县雷鸣乡群山村”……每一项,都像命运盖下的印章。
四川平县距离营县有约150公里,均隶属于川北地区,营县在平县的西南方位。杨鹏心里琢磨着:虽同名,但地域相距不近啊,仅看血型也无法说明什么啊,看来得慢慢调查看看吧。
他轻声说,像是对照片,也像是对远方的父亲:
“爸……您找了四十五年的人,但愿有希望找到吧。”
窗外,晨曦微露。
新一天的号角,即将吹响。
而邓斌不知道的是——
这一转身,不是悬崖。
是命运为他劈开的,一条血火淬炼、终将登顶的——新生之路。
小说《血脉无声》 血脉无声第2章 试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