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清流之下》目录最新章节由种菊山人提供,主角为张正平徐明,清流之下情节跌宕起伏、扣人心弦,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现代言情小说,主要讲述的是:总能凭借“综合素质”或“特殊贡献”挤掉一些原本更符合条件的老师。而张局长总能给出“合情合理”的解释,让人无话可说。这就是……
《清流之下》 清流之下精选章节 免费试读
第一章:口碑卓著的张局长滨海市的清晨,总是带着一丝湿漉漉的海风味。
阳光透过高楼的缝隙,斑驳地洒在整洁的街道上。位于市府路的教育局大楼,
在晨光中显得庄重而肃穆。七楼,局长办公室。张正平,滨海市教育局党组书记、局长,
正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,俯瞰着这座他为之奋斗了数十年的城市。
他穿着一身剪裁合体的深灰色西装,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,没有一丝银白,面色红润,
眼神明亮而坚定。岁月似乎对他格外宽容,
只在他眼角留下了几道浅浅的、象征着智慧和阅历的纹路。“张局,早!
”年轻的秘书**推门进来,手里捧着一叠文件,脸上带着恭敬而略带敬畏的笑容。“嗯,
小徐来了。”张正平转过身,脸上洋溢着温和的笑容,声音沉稳有力,
“昨天省教育厅的那个文件看了吗?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。”“看过了,张局。
我觉得里面的精神很好,特别是关于校企合作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部分,
对我们滨海市很有启发。”**将文件轻轻放在宽大的红木办公桌上,
“我把重点都标出来了,您什么时候有空,我可以向您汇报一下我的想法。”“好,
放这儿吧。等会儿开完班子会,我们抽时间聊聊。”张正平面带赞许地点点头,
“最近工作辛苦了。”“不辛苦,能为张局长和局里工作,是我的荣幸。”**微微欠身,
退出了办公室。关上门的刹那,他脸上的恭敬才稍稍收敛,
取而代之的是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。这位张局长,在外人看来,简直是廉洁自律的典范,
工作能力也强,待人接物虽然温和,却总让人觉得有层无形的距离感。只是,
**跟着张局长这几年,见过太多“另一面”的情景,心里的那点不安,
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,虽未激起太大浪花,却始终存在。张正平在办公室里踱了几步,
目光再次落在桌面上那叠关于“滨海市实验中学教学楼改扩建工程”的招标文件上。
他拿起其中一份,仔细翻阅着。实验中学是滨海市的重点中学,教学质量过硬,
但硬件设施有些老旧,改扩建工程迫在眉睫,预算高达数千万。“王校长昨天又来催了?
”张正平头也不抬地问。“是的,张局。王校长说校舍紧张,希望能尽快确定中标单位,
暑假前能开工就好了。”**回答道。张正平放下文件,端起桌上早已沏好的龙井,
轻轻吹了吹热气,呷了一口。“急什么?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,工程质量是第一位的。
这个工程,必须严格按程序来,不能出半点纰漏。”他的语气严肃而正派,
“让基建处再仔细审核一下投标企业的资质,特别是过往的工程质量和社会信誉。
我们要选的,是真正有实力、负责任的企业,不是只看报价最低的。”“是,张局,
我一定传达下去。”**心中暗忖,这“严格按程序来”的话,张局不知说了多少遍,
但每次关键时候,
似乎总能“恰到好处”地有一些“实力雄厚”且“关系深厚”的企业脱颖而出。
上次实验小学的采购项目,明明另一家本地企业的报价和质量都很有竞争力,
结果却被一家外省的、张局以前调研时“偶然”去过、并且赞不绝口的乡镇企业中标,
价格还高出不少。**当时想提意见,被张局一个眼神就止住了。张局说,
要相信自己的判断,不要被短期利益蒙蔽。可结果呢?那批采购的教学设备,
没用多久就问题不断。“还有,”张正平放下茶杯,表情变得稍微柔和了一些,
“下周市里有个‘廉洁从政’的宣讲会,你要准备好发言稿。
重点突出我们教育局近年来在廉政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,特别是制度建设、公开透明方面。
要让群众看到我们的决心和行动。”“好的,张局。我会好好准备的。”**点头应道。
张正平在公开场合,总是大谈特谈廉洁自律,要求手下人两袖清风。
教育局的廉政建设抓得确实“严”,比如逢年过节,严禁收受任何礼品礼金,一旦查实,
严惩不贷。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,从未收受过任何公开的好处。
这让他在系统内外都赢得了“清官”的美誉。市里每年的“十佳公仆”、“廉洁标兵”评选,
张正平总是榜上有名。可**心里清楚,那些都是做给外面人看的。真正的“好处”,
从来不是直接送到办公室的礼品,而是更隐蔽、更“合规”的方式。比如,逢年过节,
一些“关心”教育事业的企业家,
会以“私人名义”邀请张局长和家人去外地“考察学习”、“参观交流”,费用自然全包,
行程安排得体贴入微。比如,一些重要的招标项目,在“公开招标”的程序下,
总有一些“技术参数”、“评分细则”上的微妙调整,让特定的企业脱颖而出。再比如,
张局长的家属,似乎总能“恰逢其时”地经营一些与教育系统有业务往来的公司,
虽然张局长本人从不上场,但谁又能说这只是巧合?张正平拿起另一份文件,
是关于教师评优评先的。他又恢复了那副严肃认真的表情,仔细审阅着名单。“这个名额,
要给一线教学骨干,特别是那些在偏远地区默默奉献的老师。老李,教龄三十年,扎根乡村,
这次一定要评上。”“是的,张局,名单里已经把他放在前列了。”**应道。
张正平在公开场合大力倡导尊师重教,关心基层教师,每年评优评先都倾向于基层和一线,
这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。但**也知道,名单最终确定前,总会有一些“特殊情况”。
比如,某位领导的亲戚,或者某个与张局长关系密切的人的子女,
总能凭借“综合素质”或“特殊贡献”挤掉一些原本更符合条件的老师。
而张局长总能给出“合情合理”的解释,让人无话可说。这就是张正平,一个在聚光灯下,
言行举止都散发着“清正廉明”光辉的领导干部。他的口碑,如同他精心打理的发型一样,
一丝不苟,光鲜亮丽。**曾经也相信过,跟着这样的领导干,是有前途的,也是安心的。
但时间久了,见得多了,他心里那点最初的信念,就像被海水不断冲刷的礁石,虽然还在,
却已被磨去了棱角,只剩下疲惫和无奈。他甚至不敢深想,自己在这个位置上,
还能保持多久的清醒。上午九点,教育局班子例会在小会议室准时召开。张正平端坐首位,
表情严肃,环视了一下与会人员。“同志们,今天的会议,主要讨论两个议题。第一,
是迎接省教育厅年终检查的准备工作;第二,
是关于市实验中学教学楼改扩建工程的招标事宜。先由基教科汇报迎检情况。
”会议按照议程进行,讨论、记录、表决。张正平在会上再次强调了廉洁自律的要求,
特别是在迎检和工程招标中,绝不能出任何问题。他的讲话掷地有声,充满了权威和正气。
与会人员纷纷点头记录,表示拥护和执行。然而,只有**知道,在会议结束后不久,
当张正平送走所有班子成员,独自一人留在办公室时,他会拿起手机,拨通一个号码。“喂,
老赵啊……嗯,是我。那个标书的事,你们弄得怎么样了?……对,要‘万无一失’。
实验二小的那个项目,做得不错,那个姓王的经理挺会来事。这次实验中学的项目,
是个大单子,不能出岔子。……你放心,该给你的,我不会少。……嗯,下午我有个会,
晚上咱们再联系。”挂了电话,张正平面上的严肃荡然无存,
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运筹帷幄的从容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贪婪。他走到窗前,
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,眼神深邃。滨海市的这片教育天地,是他深耕多年的领地,
他是这里当之无愧的“土皇帝”。那些在他面前毕恭毕敬的人,
那些在他讲话时奋笔疾书记录的干部,有多少真正了解他面具下的真实面目?又有多少人,
或主动,或被动地,成为了他权力寻租链条上的一环?阳光依旧明媚,张正平的脸上,
依旧是那副道貌岸然的表情。清流之下,暗流汹涌。
第二章:“原则性强”的张局长滨海市的夏天,闷热而潮湿。傍晚时分,
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席卷了整座城市。雨水冲刷着街道,带来一丝短暂的清凉,
但也让空气变得更加粘稠。张正平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,空调开得很足,驱散了室外的湿热。
他刚刚结束了一个“私下”的接待。来人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建筑公司老板,姓赵,
是为了实验中学教学楼改扩建工程的招标而来。两人并没有谈论任何具体的工程细节,
只是聊了聊家常,欣赏了一下张正平收藏的一幅名家字画,然后,
赵老板以“感谢张局长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”为名,
留下了一份“不菲”的“心意”——一个精致的檀木盒子,里面装着一块价值不菲的名表。
张正平并没有当场收下。他端着茶杯,和赵老板“探讨”了一番教育改革的未来,
语重心长地强调了公平公正的重要性,最后,以“心意领了,但东西太过贵重,
不能收”为由,将盒子推了回去。赵老板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失望,
但眼神深处却闪过一丝了然。“张局长真是两袖清风,令人敬佩。这点小意思,
就当是我个人对滨海教育的一点心意,请您务必收下,不然我心里不安。”赵老板说着,
便要将盒子硬塞过来。“老赵啊,你这是干什么。”张正平板起脸,语气严肃起来,
“我们是朋友,但公事必须公办。招标的程序是严格的,谁符合条件,谁就能中标。
如果你真的想参与竞争,就好好准备你的标书。至于这个东西,你拿回去,不然,
就是看不起我张某人。”赵老板见状,连忙打圆场:“是是是,张局长说的是,
是我说话没分寸了。这块表,就当是我孝敬您夫人的。她不是喜欢珠宝首饰吗?
前几天我在香港看到一款新的镯子,觉得挺适合她,就顺便……”“哎呀,这就更不合适了!
”张正平立刻“变了脸色”,仿佛受到了天大的侮辱,“你这是让我犯错误啊!小徐!
”他故意提高了音量,朝门外喊了一声。秘书**立刻推门进来。“张局,您有什么吩咐?
”“把这位赵老板送下去。”张正平指着赵老板,“路上注意安全。”“好的,张局。
”**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,不动声色地将赵老板“请”了出去。办公室的门重新关上。
张正平脸上的严肃瞬间消失,他走过去,打开了那个檀木盒子,看着里面熠熠生辉的名表,
嘴角露出一丝微笑。然后,他拿起桌上的内部电话,拨了一个号码。“喂,基建处老李吗?
我是张正平。那个实验中学招标的事情,你们抓紧时间审核标书。哦,对了,
赵总的那个公司,资质要重点关注一下,他们的实力还是不错的……嗯,好好好,我知道了。
”挂了电话,张正平将名表小心翼翼地用一块软布包好,放进了一个上了锁的抽屉里。
这个抽屉里,放着的不只是几块名表,还有各种购物卡、高档烟酒、价值不菲的工艺品,
甚至还有一些房产证和股权证明。
些都是他多年来“原则性强”、“廉洁自律”的最好证明——它们从未出现在任何公开场合,
也从未经过任何正常的财务流程。几天后,实验中学教学楼改扩建工程的招标公告正式发布。
参与投标的企业数量不少,其中也包括了张正平暗示过的那几家“关系户”。
张正平在一次内部会议上,再次强调了招标纪律。“这次招标,
是关系到滨海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头等大事,必须坚持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的原则。
市纪委全程监督,审计部门也会介入。我希望大家不要存有任何侥幸心理,
严格遵守各项规定。谁要是敢顶风作案,搞歪门邪道,一经查实,绝不姑息!
”他的声音铿锵有力,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,包括基建处的李处长。
李处长是张正平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,在教育局工作多年,深谙其中的“门道”。
他恭敬地回答:“张局放心,我们一定严格按照程序办事,确保招标工作阳光透明。
”张正平满意地点点头。“很好。我相信,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一定能选出最优秀的企业,
把实验中学的教学楼建成全市一流的精品工程。”然而,
所谓的“公开、公平、公正”和“阳光透明”,在张正平这里,都有着一层独特的解读。
公开招标的公告是发了,参与的企业也符合条件,
但那些“不符合条件”或者“不那么听话”的企业,
总会在资格审查或者标书评审环节遇到一些“意想不到”的困难。比如,
某家企业的财务报表被指出“存在疑点”,
需要反复核查;某家企业的业绩证明不够“硬核”,
需要补充材料;甚至某家企业的投标文件装订格式,都被挑剔出“不符合规范”。
而那些被张正平“关照”的企业,则会一路绿灯。他们的标书做得尽善尽美,
所谓的“评分细则”,也总是在不经意间,让他们占据明显的优势。比如,
某项关于“本地化服务能力”的评分,
恰好对本地一家与张正平关系密切的企业非常有利;另一项关于“新技术应用”的加分项,
又正好让另一家“关系户”企业拔得头筹。**作为张正平的秘书,
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招标的具体操作,但也能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嗅到不寻常的气息。比如,
他会接到一些陌生电话,
对方旁敲侧击地打听招标的进展;他会看到一些平时很少往来的“老板”出现在局里,
名义上是“汇报工作”、“交流感情”;他还会在张正平的办公桌上,
偶尔看到一些包装精美的礼品盒,第二天便消失不见。有一次,
**无意中听到两个投标企业的代表在走廊里低声抱怨。“这次招标太黑了,
我们公司的资质明明没问题,愣是被挑出一堆毛病。”“可不是嘛,
听说最后中标的那个‘宏达集团’,报价那么高,凭什么?”“嘘,小声点!你知道什么?
宏达集团的老板,和张局长是‘老朋友’了,听说前段时间还一起去国外考察了呢。
”**的心沉了沉。他知道,这所谓的“老朋友”和“考察”,背后意味着什么。
张正平的“原则性强”,在这些人眼中,
恐怕就是“铁面无私”地维护着他自己和某些特定企业的利益。尽管内心有所怀疑,
但**从未找到过任何可以直接指控张正平的证据。所有的操作都显得那么“合规合法”,
程序上挑不出任何瑕疵。张正平本人更是滴水不漏,他在公开场合对所有企业都一视同仁,
对任何违规行为都表示出“零容忍”的态度。甚至在一次党组会上,当有人隐晦地提出,
实验中学的招标结果似乎有些“出乎意料”时,张正平勃然大怒。“什么出乎意料?!
宏达集团的方案是最科学、最合理的,他们的报价虽然高一点,但质量和服务有保障!
我们不能只看价格,要看长远效益!这是原则问题!”他拍着桌子,脸色铁青,
“谁再在背后乱嚼舌根,搬弄是非,别怪我不客气!”会议室里鸦雀无声,
所有人都低下了头。张正平的“刚正不阿”和“原则性强”,再次得到了“印证”。
质疑的声音消失了,没有人再敢公开讨论这件事。**坐在角落里,心里五味杂陈。
他看着张正平那张因愤怒而显得有些扭曲的脸,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,这张脸皮的下面,
隐藏着怎样一副丑陋的灵魂。他曾经崇拜甚至依赖的领导,
原来只是一个披着“清官”外衣的贪腐者。而他,**,作为秘书,虽然只是个旁观者,
却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了这幕丑剧的帮衬。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负罪感攫住了他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实验中学的教学楼改扩建工程,最终毫无悬念地由“宏达集团”中标。
中标通知书下达的那天,张正平亲自出席了签约仪式,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,
对“宏达集团”的实力和信誉给予了高度评价,对工程的未来充满了期待。
他的讲话再次被媒体报道,标题是《市教育局张局长强调:坚持原则,打造教育精品工程》。
张正平站在主席台上,笑容满面,和“宏达集团”的老总亲切握手、合影留念。闪光灯下,
他依然是那个口碑卓著、原则性强的张局长。没有人知道,就在签约仪式结束后的晚上,
他将和这位“老朋友”在一家隐秘的私人会所里,进行一场关于“利润分成”的秘密交易。
清流之下,暗流早已汇聚成河。
第三章:“关心下属”的张局长除了在工作上“以身作则”、树立“廉洁”形象外,
张正平在生活中,也着力塑造着一个“关心下属”、“平易近人”的领导形象。
教育局机关食堂,伙食标准不高,但干净卫生。张正平从不搞特殊化,
每天中午都和普通员工一起在大厅用餐。这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,
也让许多人对他颇有好感。“张局,今天这个红烧肉做得不错,您尝尝?
”食堂师傅老王是个热心肠,看到张正平过来,笑着打招呼。“嗯,好吃,
老王的手艺越来越好了。”张正平笑着接过餐盘,和师傅聊了几句。他对普通员工,
态度确实很和蔼,没有架子。这让许多基层员工觉得,这位张局长虽然身居高位,
却很接地气。**知道,这同样是张正平精心设计的一部分。他需要这种“亲民”的形象,
来中和自己“一把手”可能带来的压迫感,同时,也能让他更方便地了解局里的情况,
控制舆论。但是,“关心下属”也分对象。对于那些没有背景、踏实肯干的普通员工,
张正平的“关心”仅限于口头表扬和一起吃个饭。而对于那些他认为“有用”的人,
他的“关心”则显得格外“体贴”。比如,局里有一位年轻的科长,小李,
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,工作能力强,有想法,但在仕途上似乎遇到了瓶颈,
几次晋升都擦肩而过。张正平开始频繁地找他谈话,关心他的生活和工作。“小李啊,
最近工作怎么样?听说你们科室任务很重,要注意身体啊。”张正平语气温和。
“谢谢张局关心,我没事。工作虽然累,但能学到东西,挺好的。”小李有些受宠若惊。
张局长居然会主动找他这个小科长谈心。“年轻人嘛,要多锻炼,多积累。”张正平点点头,
“但是,也要注意方法,不要光埋头苦干,也要学会展示自己。你看你,学历高,能力强,
但在汇报工作的时候,总是讲得很技术化,领导听着费劲啊。”小李愣了一下,
没想到张局长会跟他说这个。“这样吧,”张正平像长辈一样指点道,“下次有重要的汇报,
你先跟我通个气,我帮你把关,看看怎么讲更合适。还有,生活上有什么困难,
比如住房、孩子上学之类的,尽管跟我说,能帮的我一定帮。”小李感动得差点掉下眼泪。
他正为房子的事情发愁呢,家里人多,住得挤,想申请单位的集资房,但难度很大。
没想到张局长主动提到了这个。“谢谢张局!太感谢您了!我……我没什么大困难,
就是……”“有什么困难就说。”张正平摆摆手,“我们是领导,就是要为下属排忧解难的。
你好好干,我看好你。”这次谈话之后,小李感觉自己仿佛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
他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汇报方式,学习如何“向上管理”。同时,
他也开始留意张局长的喜好,偶尔送些不值钱但很“用心”的土特产。不久之后,
小李果然在张正平的“关照”下,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外出学习机会,回来后不久,
就被提拔为副处长。小李对张正平感激涕零,更加死心塌地地跟随。**看在眼里,
心里却越发不是滋味。他看得出,张正平对小李的“培养”,更像是一种投资。
他看中了小李的潜力,想把他打造成一个听话、好用、又能干的“自己人”。
所谓的“关心”和“提携”,不过是笼络人心的手段而已。而对于那些他不看好,
或者“不听话”的下属,张正平则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另一面。他可能不会直接批评,
但会用一些“软刀子”来对付他们。比如,局里有一位老员工,老张,性格耿直,
有点倚老卖老,对张正平的一些做法颇有微词,平时说话也不太注意,
偶尔会在私下里发几句牢骚。张正平表面上对他客客气气,
但在涉及到一些关键岗位调整或者评优评先时,总会“恰到好处”地“遗忘”了他。
老张对此颇有怨言,但又不敢公开反抗,只能在背地里唉声叹气。还有一位中年干部,
因为孩子升学的问题,想请张正平帮忙联系一所好学校。张正平拖了很久,
最后才“遗憾”地告诉他,自己也“无能为力”,因为“现在教育资源紧张,大家都很难”。
但没过多久,**就听说,有另一个和那位干部职位差不多、但和张正平走得更近的同事,
顺利地把孩子送进了那所名校。**渐渐明白,张正平的“关心下属”,
完全是基于利益的算计。他有选择性地付出,也要求有选择性地回报。
那些被他“关心”的人,最终都会成为他权力网络的一部分,为他输送利益或者充当耳目。
而那些被他“冷落”甚至“抛弃”的人,则只能自认倒霉。张正平的妻子,陈淑芬,
也在以另一种方式“关心”着局里的人。她虽然不在教育局工作,
但却经常以“家属”身份出席一些活动。她似乎对教育工作很“热心”,
时不时会“询问”一些教职工的情况,
特别是那些家中有孩子升学、就业或者遇到其他困难的人。“哎呀,小王啊,
听说你女儿今年高考?考得怎么样啊?想报哪个学校?
”陈淑芬在一次教育局组织的家属联谊会上,拉着一位年轻教师的胳膊,亲热地问。“阿姨,
我女儿考得还行,估分在一本线以上,就是……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考上心仪的学校。
”年轻教师有些拘谨地回答。“哦,这样啊。没关系,升学是大事,急也急不来。
”陈淑芬拍拍她的手,一副语重心长的样子,“不过,你可得好好考虑志愿填报。
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,选个好学校、好专业太重要了。这方面,我倒是认识一些人,
可以帮你问问情况。”年轻教师眼睛一亮,仿佛看到了希望。“真的吗?阿姨,
那太感谢您了!”“谢什么,都是自己人嘛。”陈淑芬笑了笑,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。
后来,这位年轻教师的妻子果然“顺利”地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,
解决了一家人的后顾之忧。而这一切,都“得益于”陈阿姨的“热心帮助”。当然,
年轻教师一家也心照不宣,知道该怎么“回报”。**不止一次看到,
一些教职工或者他们的家属,在得到陈淑芬的“帮助”后,会想办法接近张正平,
或者通过**,给张正平送来各种“谢礼”。有时是一篮土鸡蛋,
有时是一只精心挑选的海鲜礼盒,有时则是一张不记名的购物卡。张正平总是“坚辞不受”,
但最后,这些东西总会“变”到他的家里或者办公室里。张正平夫妇就这样,
一个在局里以“领导”身份“关心下属”,一个在局外以“家属”身份“体察民情”,
双管齐下,编织着一张覆盖整个教育系统的关系网和利益链。
他们用“人情味”和“关怀”作为诱饵,吸引着那些渴望进步、渴望解决实际困难的人们,
小说《清流之下》 清流之下精选章节 试读结束。